活出自己生命的價值

此次邀請到國際城市浪人育成協會共同創辦人兼理事長,畢業於臺大社會學系的張希慈,來與臺大學弟妹分享她自我探索與自我了解的過程與方法。

講座一開始,張希慈用了兩種方式介紹自己:第一種於職場上常見,介紹了職業、工作成就、得獎獎項…等;另一種則是用自己的喜好、過去經驗、理想的人生…等,來描述自己。「你是誰?你都怎麼介紹自己的呢?」請同學把這些真實描述自己所思所感與生命經歷的句子,在講座過程中放在心中想一下。

沒有「不可能」,只有「願不願意」去嘗試

進入臺大社會系後,知道了很多事情但卻無法改變,張希慈選擇加入了「Net Impact 社會創新社」,希望能找出實際的解決方案。在陪伴同社團的朋友進行群眾募資時,看見朋友不斷地嘗試找贊助、卻也不停地失敗,但他沒有垂頭喪氣地放棄,反而說道:「還有很多沒有嘗試的啊!沒有試試看怎麼知道呢?」仍然繼續不斷透過各種方式募資,最後,這位朋友真的拿到足夠的錢,實現了拜訪各國NGO與永續發展相關機構的計畫。

在這次的經歷中,張希慈發現自己和朋友的家庭背景與能力都差不多,不同的地方在於:願不願意把所有事情都嘗試過。許多覺得不可行的事情,都要真正做過才會知道結果,這次的經歷讓她在面對未來時,更能勇於嘗試不同可能性。

從受雇者到創業家,這中間發生的是……

大學畢業後,若沒有繼續升學,就需要開始探索舒適圈外的世界—職場環境,但該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呢?張希慈這次使用「價值觀清單」這個工具,依照自己選擇的價值觀,思考自己適合什麼樣的工作環境與同儕關係,她同時也提醒同學們:「沒有一定得要變成『別人覺得』你好的樣子,重要的是自己怎麼想。」

就業一陣子後,因為一場車禍,張希慈與死亡擦身而過,體認到「我們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個先來到?」於是,在那之後她每天問自己:「如果今天是最後一天,我該說的、該做的都做了嗎?我愛的人知道我愛他嗎?與吵架的人和好了嗎?如果覺得一件事很重要,現在不做,那我什麼時候可以做?」於是她選擇踏上創業這條路,創辦了城市浪人,把握當下還有能力與體力的時候,做自己認為真正有意義且重要的事情。

創業這條路,即使困難重重也要繼續前行

創業過程比想像中的更不容易,為了賺錢與省錢,真的無所不用其極:臺北屏東兩地當日往返,花一整天搭乘客運、火車、機車,只為了和8個人以30分鐘介紹城市浪人;以為遇到生意上的貴人,對方卻別有用心;創業家沒有假期,在沒有工作時會有罪惡感;在一切順利時腦海中卻不斷出現「我要繼續創造更多機會,現在沒有問題不代表未來沒有問題…」。經歷了這段高強度且幾乎不眠不休的工作期之後,龐大的壓力導致身體出現問題,這個警訊讓張希慈開始重新調整自己的工作模式。

休息時與自己深入對話,決定交棒給夥伴

張希慈前往美國休息的期間,真正感受到沒有壓力的感覺—每天睡醒能有餘裕感、吃飯不用急著吃、不需要邊吃邊用電腦。她這才赫然發現,原來自己已經有七、八年沒有這樣的感覺了。

友人褚士瑩的一句話點醒了她:「創業是否就像你的小孩呢?你的小孩現在多大了?」於是張希慈仔細想想,城市浪人其實已像高中生、大學生的年紀,自己卻仍像可怕的直升機父母緊抓住孩子不放。透過與自己對話、回顧過往種種,雖然創業以來學會的是堅持而非放棄,最後她還是決定要好好關注自己的身心健康,把城市浪人交棒給身邊的夥伴,等有需要再回去協助,不主動干涉過多細節,期許自己轉變成一位給小孩更多空間的溫柔母親。

受了傷,也要勇敢說出來

在講座的尾聲,張希慈分享了她最近努力執行的事情—提倡性暴力的受害者勇敢為自己發聲。「為什麼性侵不像是車禍一樣,可以直接說出口,說我受傷了、很恐懼呢?因為每個人都很恐懼,就讓這份恐懼變成更恐懼嗎?許多受害者就是因為不知道聽的人會怎麼想、會怎麼對待自己、會怎麼回應,才不敢說出口。但總要有人不怕,才能夠好好面對這件事情。」在大學時期遭受性侵的她,在去年終於鼓起勇氣說出口,真切感受到自己過去壓抑的害怕與憤怒,這才認知到這就是完整的自己,就算很害怕,也要去面對最真誠的自己,看見自己真正的價值。

張希慈把截至目前為止的人生濃縮成一個個故事,時而歡樂、時而難過,也不時會依照當時的事件情境提出一個問題與對應的幾個選項,讓同學們去做選擇。你會怎麼選呢?你又是怎麼思考這些選項的呢?這次的選擇反映出自己的哪個價值觀呢?讓同學們彷彿身歷其境,也練習了不同的思維模式。最後張希慈說道:「每一個人都是完全不一樣的個體,你全部的選擇和價值觀,成為了你自己,你本身就是有價值的人,而非你做了什麼事情才變得有價值。」期許當日參與的所有同學們,大家都能夠找到自己,活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