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覺察與有效溝通

此次邀請到的講者是曾出版過《與父母和解,療癒每段關係裡的不完美》《教出情緒不暴走的孩子》《如果,愛能不寂寞》等書籍的諮商心理師許皓宜。

因為是家中唯一的小孩,許皓宜從小就背負著家人的期望,模範生、老師、歌手等等志向都曾出現在她的人生目標裡,但是這些都不是出於她的自由意志。從小成績優異的她,考上成大中文系後,雖然從升學的壓力中解脫了,內心卻一直有股空虛的感覺,令她感到焦慮不安。

過去許皓宜總是努力讀書,考好成績不辜負父母的期望,直到上了大學才發現自己其實並不快樂,總是習慣餵養他人期望的她開始思考自己的核心目標是什麼?於是她開始挖掘自己的本質、探究自身的特質,試著釋放被隱藏的自性。

認識一個人,要從他的成長過程開始了解

回溯到幼年的成長環境,原生家庭對人格形成的影響深入卻隱晦。有來「自媽媽的影響」、「來自爸爸的影響」與「真正的我」三個區塊,分別去觀察它們,找出其中的交集,你就能更明確地看見自己喜歡、適合的事情是什麼。

溝通不只是說出自己的想法,也要理解對方的處境

生活中會遇到許多開心或難過的事,當負面情緒來臨時,你應該去覺察當時是哪個環節引發了你的情緒?許皓宜教了大家一個方法——站在鏡子前,凝視自己的雙眼,去解析眼神裡隱含的情緒;同理,當你和別人相處時,也可以透過眼神去解讀對方目前的心境。

接著許皓宜提出一個理論——當人在與他人溝通時可分為三種狀態,分別是「父母狀態」、「成人狀態」、「兒童狀態」,當兩者的溝通狀態是平行的,雙方的溝通會有良好的效果,例如甲方用兒童狀態講話,乙方用父母狀態回應。而當兩者的溝通狀態是交錯的, 雙方則容易發生爭執,例如甲方用兒童狀態講話,乙方用成人狀態回應。

言語是自我的表述,他人不一定能夠以相同的意義解讀。試著在對話中換位思考,理解對方的出發點。

要把不開心的時候,變成覺察自己的好機會

在負面情緒浮現時,我們不妨將它作為一個練習的機會,去檢視自己的情緒盲點

  1. 不要逃避自己的情緒,先冷靜下來想一想現在的感受是什麼?
  2. 分析在情緒發作的前一刻,遇見的人做了些什麼?和你情緒的發作有什麼關聯?

自我覺察和溝通都是需要練習的,記住每一次的經驗,接受各種面向的自己,慢慢地調整成自在的心境。

相關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