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西貢一百天的燦爛時光

自小就對「人」有很多關心與觀察的廖雲章,長大後擔任記者一職,透過工作更深入地了解許多社會議題。而為何會將目光投注在東南亞移民工議題,則要從她最初的老闆-《台灣立報》的發行人成露茜女士談起。

成露茜女士認為好的媒體應該要帶領民眾去探照、認識社會,並讓弱勢者發聲。他們注意到為數幾十萬人的東南亞移民與移工,雖然和我們一樣生活在台灣,卻沒有任何可以使用的媒體,也幾乎沒有人為這群人發聲,於是成露茜女士決定創辦《四方報》-一份以越南文為主發行的報紙。

《四方報》創辦初期,雲章和同事們拿著寫有越南文的便條紙,穿梭在假日的公園和小吃店,向所有東南亞的臉孔推銷這份免費的報紙。接著又陸續發行了泰文、柬埔寨文、印尼文和菲律賓文等共五國語言的版本。這份受到熱烈迴響的報紙,每個月總有無數的讀者回函如雪片般飛來,除了表達看到自己國家文字的喜悅和感謝外,也分享自己在台灣的生活、心情與夢想。隨著這些真摯的來信,雲章對於這群外來的朋友愈感好奇,她開始學習越南文,甚至向老闆提出去越南進修、體驗當地文化的想法。

後來雲章到越南生活了三個月。除了在語言學校學習外,也積極參加各式各樣的社交活動融入當地生活,慢慢地對越南精緻豐厚的文化底蘊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同時她透過教授中文和越南的大學生互動,也和他們討論對越南、對移民工、對台灣的看法。因為這樣的交流,雲章透過他人的目光重新審視自己的家鄉,有些事反而好像看得更清晰了。

在越南生活的那段期間,雲章認識了很多外籍配偶的娘家,啟發了她在2012年推出「師生手牽手,搖向外婆橋計畫」。他們尋求經費贊助外籍配偶帶著小孩返鄉20天,唯一的條件是小孩的學校老師必須全程陪同。這樣的計畫除了一解媽媽的思鄉之情,讓小孩認識媽媽的家鄉文化、發現母親不同於生活在台灣的面貌外,更讓老師體驗身處異鄉有口難言的無助感受,進而對新移民家長產生理解與認同,並願意回到學校協助推廣多元文化。連續辦了幾年後,這項計畫激起了善的漣漪,許多政府機構也紛紛開始加入補助外婆橋計畫的行列。

隨著科技的發達,移民工們的寂寞可以藉由手機網路排解,但精神的空虛仍需被填飽,於是雲章進一步思索還可以再做些什麼。他們規劃電視節目《唱四方》讓這群朋友可以表演歌唱才藝,也訴說自己的故事,希望提供發聲的管道,讓他們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另外亦將《四方報》的讀者投書集結成專書翻譯出版,更舉辦了移民工文學獎,讓更多台灣人有機會從不同角度傾聽移民工的心聲。

今年三月,雲章又開始了一個新的嘗試,她和丈夫開了一家「只借不賣」的東南亞主題書店:燦爛時光,提供東南亞移民工們以付押金的方式借閱自己國家語言的書籍。而陳列在書店裡頭的書,除了託朋友協助帶回來的以外,有更多是全台各地素不相識的人,在知曉這樣的書店存在後,至東南亞旅遊順手帶回來捐贈的。如此的善意流動,口耳相傳,讓這群和我們同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東南亞朋友愈來愈被看見。

有句印尼俗諺說:「每個人都有義務成為暗夜中的火光。」在第一屆移民工文學獎獲獎的Erin曾說:「閱讀讓我快樂,寫作讓我自由。」約聘期滿後,Erin回到印尼的家鄉,在燦爛時光的協助下也開了一家小小的圖書館。因為分享,Erin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而做這些事情,對雲章的人生有什麼改變呢?

「有的,這是無比巨大的改變。這讓我從一個新聞工作者,成為一個實踐的新聞人。過去,我與被報導者之間關係是相對客觀有距離的,因為我相信所謂的客觀公正;而今,我仍然相信客觀公正的價值,然而我更深刻地進入受訪者/讀者的生命。過去我篤信新聞記者要:為弱勢發聲;現在我相信,更重要的是:讓弱勢發聲。」

願我們都能成為照亮黑夜的一盞小小火光,將溫暖與愛傳遞給週遭的人。

相關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