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山家之味」是2008年的日本片,榮獲亞太電影獎最佳影片、亞洲電影大獎最佳導演等大獎。導演是枝裕和非常擅長用鏡頭來訴說家庭故事,今年還以「小偷家族」勇奪坎城影展金棕櫚獎,為國際間備受矚目的導演。

「橫山家之味」片長115分鐘,描繪了一個日本家庭為了悼念死去長子,共同相聚的兩天時光,不到兩天的相聚,暗潮洶湧浮現長久以來的家庭問題與未被解決的家庭關係。影片用一貫低調含蓄但又意象無窮的日式風格呈現,映後邀請到台北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許皓宜副教授,為我們進行影片大解碼。

皓宜老師除教學外,也是一位諮商心理師、專欄與暢銷書作家,映後座談中她用心理學專業與豐富的個案經驗,跟大家一同討論家庭關係中的連結、投射與同盟現象與婚姻中出軌的徵兆及後續影響。

皓宜老師說橫山家之味一直是很多心理師及精神科醫生喜歡在課堂上探討的影片,因為在這部影片中有真實而豐富的「關係」議題。每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都有屬於自己要修習的「關係」功課。如同片中的老媽,在暮年之際,用一張黑膠唱片讓老伴明瞭她早已知道先生年輕時的外遇秘密;還有因大哥突然過世,但無法完成老父「成為醫生,傳承家庭診所」期望,卻要在失業之際為哥哥的忌日返家的二兒子;另外就是二兒子的新婚太太,她因先生早逝,帶著就讀國小的兒子再婚,面對外界的閒言閒語,努力融入婆家….

夫妻關係理應是所有關係中最親密的,但為什麼許多夫妻相處了一輩子,又好像是住在一起的陌生人?彼此不認識也無法靠近?這往往是因為兩人關係中有「心結」的存在,如外遇事件。在臨床經驗上,有外遇的家庭,被背叛的一方,會因曾經如此信任與親密的關係被背叛被汙染,而將心理上的問題轉移到生活整潔上;因為心理上覺得髒,就無止境的打掃家裡,一直掃一直掃,掃掉心中骯髒的感覺,但從來也掃不乾淨,這很容易變成一種強迫症。

關係中的「結」,也就是彼此沒說出口的話,放在心中久而久之,就變成了一根刺,刺傷別人也刺傷自己。在很多狀況下,孩子就成了夫妻關係不好的代罪的羔羊。在許多臨床個案中,都發現了父子不合的根結原因是夫妻不合。當夫妻關係改善,父子關係也自然而然的改善。

父母在教養孩子上其實也是反映自己內在的信念。父親若長年在外面打拼賺錢,將孩子的教養全權託管給太太(從另一個層面來說,也是將太太託管給小孩),這樣的父親,容易看不到孩子真正的樣子,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孩子樣子;當父母未完成的夢想要孩子來扛,這又會是何等沉重的負擔?不合宜的期待也是橫阻在親子關係中的一道大裂痕。皓宜老師提醒大家不要用夢幻的角度來期待每件事都有皆大歡喜的結局,就像影片中,那對父子就算沒有任何的對話,能一起站在海邊看著海浪, 就已經是他們彼此間能達到最好的父子狀態。

聽皓宜老師侃侃談來,在座觀眾感同身受,頻頻點頭稱是,最後老師語重心長的說,每個人變成他現在這個樣子,都有他的理由。而每個人都需為自己的生活與生命負責,否則時間到了,大家還是必須面對自己未完成的功課。老師也鼓勵大家要覺察自己的生命與關係中的課題,勇敢解決,然後快快樂樂的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