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收藏在國家美術館的曠世巨作,畫作和觀者之間有著一定有形或無形的距離。想拉近更多距離的欣賞者,最多是進一步了解畫作的創作背景、呈現的手法和作品傳達的弦外之意。但若是因為戰亂,曾經屬於家族遺產的畫作卻淪為被掠奪的戰利品,甚至成為他國的重要藝術資產,身為和畫作有著真正連結的繼承人,是否應該提出跨國訴訟、取回屬於家族的記憶?《名畫的控訴》正是訴說著這樣的真人真事。

片中的主角瑪麗亞,年輕時因遭逢戰亂,從歐洲逃至美國,她一生的夢想,是要奪回由奧地利知名畫家克林姆為她的阿姨(亦是伯母)艾蒂兒創作的肖像畫「Woman in Gold」,並將此回歸自己的家族。但剛踏入職場的律師蘭迪,則是渴望能藉由自己的力量,打贏這場鉅額賠償費的官司,藉此名利雙收。在準備訴訟的過程中,他們一老一少,因為年齡的差距和立場的不同、時常發生爭辯,甚至在不同的時間點,各自產生放棄的念頭。這場不被看好的跨國官司,他們是否能獲得最後的勝利?而堅持討回所謂的「正義」,對他們和親人的生命,又帶來怎樣的衝擊和轉變?

臺灣國際志工協會理事長張瓊齡女士應邀前來映後座談分享對於本片的看法,她長期投入國際志工培訓,同時也是作家和專業影評人。聽著張女士的分享,我們就像坐著穿越古今的時光機,回到19世紀的奧地利,她仔細地說明當時的時空背景和整個訴訟的來龍去脈,分析劇中人物的個性和特質,甚至包含許多不為人知的小故事,而這些故事會讓我們更貼近主角的生命,產生更多的交集和共鳴。

她接著說,如果納粹不進入奧地利、如果瑪麗亞沒有經歷過撕裂的傷痛,這一件偉大的跨國訴訟案件就不會發生,瑪麗亞可能就在家鄉平凡地終老一生,也沒有機會學習父親教給她的「從現在開始講你未來的語言」,這就是往前看的具體作為,亦形成她面對困境時最重要的信念和態度。她提醒說:家族帶給我們記憶是非常珍貴的,因為它會告訴我們從何處而來,以及該往何處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