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獲得金球獎和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兩項殊榮的丹麥電影《更好的世界》(In a better world),原本丹麥文的片名《Hævnen》卻是「復仇」的意思。究竟在這部片中「復仇」和「更好的世界」之間的關聯性為何?值得觀眾們透過導演的敘事細細思索。

電影從一片黃土大地展開,擔任無國界醫師的Anton在蘇丹未開發地區為貧民診治,一名遭當地惡霸強行剖腹的孕婦,血淋淋地躺在擔架上被送進醫療帳篷。畫面一轉,因母親癌逝,隨父親從英國搬遷到丹麥與祖母同住的男孩Christian,在轉學的第一天目睹同班同學Elias(Anton的兒子)被霸凌。原本毫不相干的兩家人從此有了交集,看似天差地別的兩個國家,卻同樣上演著強欺弱的野蠻場面。

信奉強者駕馭哲學的Christian,初來乍到便以實際行動向Elias表示:只有比霸凌者更兇狠才能不再被欺壓。素菲老師分析Christian的行動,是因為他在母親病危到逝世,看見大人的脆弱與無助,因此才會挺身而出當大人,去實踐自己心中所謂的正義。

而面對霸凌向來忍氣吞聲的Elias,在結識Christian後,才發現自己先前默默隱忍的委屈,他們兩人透過彼此相互對照,產生一拍即合的友誼。從一開始藏刀到最後的炸車,Elias都選擇隱瞞事實以保護他的知交Christian。

Anton秉持醫師的職責,在不顧當地居民反對下,仍選擇救治惡霸大人物免於感染死亡;卻在大人物出院後,親眼目睹他被群眾圍毆制裁而袖手旁觀。

素菲老師認為,透過這部電影能夠引領人去思索「判斷一件事情的是非對錯,向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一次事件的發生,都無法單獨被界定對錯好壞,需要瞭解整體的情境脈絡才能進一步做判斷。Christian的復仇、Elias的謊言和Anton的救與不救,究竟是對錯好壞沒有絕對的客觀性,而必須要回歸到社會處境下做通盤性的考量。

片中有幾個橋段,素菲老師也特別提出來討論分享。Anton在孩子們千方百計取得修車廠惡棍的上班地點後,特地帶孩子們去向惡棍要求道歉。對於Anton來說,面對修車工人的無禮咆哮與挑釁,不被激怒且能勇於道歉才是真正的強者,因為不輕易受外在環境影響的人,才能夠真正掌握自我完整的主體性。

Christian的父親逃避與孩子討論死亡,因此讓Christian將失去母親的悲傷都轉化為對父親的憤怒、不滿與冷漠。素菲老師也提醒大家,我們在溝通時,要聽見說話的「人」,而非僅聽見「話」而已,回應時亦然。Christian誤以為炸車事件害好友喪命,發現自己執意復仇的心態大錯特錯,而站在廢棄工廠屋頂準備一躍而下時,Anton對他說的第一句話就是「Elias沒事」。在整體事件中,Anton看見了衝動的Christian內心那個脆弱又自責的小孩並且給予撫慰,也因此讓Christian終於卸下心防。

追求更好的世界是所有人心中的想望。但何謂更好的世界?其中的正義公平是否能用同一把尺去衡量?惟有透過更深一層的倫理思辨,才能幫助我們去釐清事情的真相,並往至善之道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