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第八屆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

人,究竟是命運或環境等因素所決定,還是自主意志與選擇的結果?在民主自由的社會裡,每個人似乎都擁有自主決定的權利。但所謂的自由、自主,會不會其實只是種假想?表面上看起來我們自由選擇了生活方式,但在真實生活當中,從事什麼樣的工作、跟什麼樣的人交往、過什麼樣的生活,都是我們真心想要而且自主決定的嗎?另外,無論東西方宗教,都提出藉由靈性修養,能幫助人提昇自我覺察的能力,進而脫離習性的束縛,擁有真正的自主。但靈性是什麼?靈性教育的內容和方法又是什麼?人類的靈性又是否能從宗教信仰當中得以提升?

而大學,原應是傳授「大人之學」的地方,肩負著引領整個社會向上提昇的責任。但現今的大學,儼然成為高級職能培訓所,學生進入大學是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大學教授則忙於生產論文與接受評鑑,遑論引領學生尋找生命的意義與價值。這是人們有意識選擇的結果,抑或根本不自知?如果大學應該是幫助人提昇生命的地方,那麼,該如何選擇適合大學生的生命教育主題,規劃適宜的課程與教學活動,引領大學生對於生命進行思辨與體認,進而思索人生課題、道德抉擇與超越自我?

臺大生命教育中心今(101)年,與靜宜大學、社團法人台灣生命教育學會共同主辦的第八屆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便以《自主、靈性與大學生命教育》為主題,共徵得投稿稿件29篇,錄取並發表14篇。本研討會還邀請到教育部國家講座教授暨臺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黃俊傑蒞臨演講,以及中國醫藥大學校長黃榮村擔任座談主持人,更有江西師範大學教授鄭曉江為首的多位大陸學者前來參加發表,就兩岸間的大學生命教育進行交流討論。

10月19日的開幕典禮上,靜宜大學校長唐傳義指出,在當前的社會中,生命教育就是在幫助孩子擺脫物質需求和扭曲社會價值的奴役與拘束,在生活中發掘及享受美好良善的事物,而教師正是生命教育成功與否的關鍵。教師的人文素養能夠提升,生命教育的推廣才有可能成功,人文素養是野蠻與文明的最大分野,使人立身處世進退有據,不易失去準繩。鄭曉江教授也在專題演講中提到,在中國大陸許多大學生已出現生命困頓,主要表現在生命價值的缺失與生活意義的迷惘,因此迫切需要在大學大力推廣生命教育,開設有關生命教育的專門課程,並在各門課程中滲透生命教育的意識。

在自主與靈性方面,包括陽明大學教授楊秀儀發表的「論死亡與自主──從病人之拒絕治療權與醫師協助自殺談起」,以及中原大學教授歐力仁發表的「從潘霍華對納粹的神學批判思考人的自主性」,分別從法律、哲學及個人實際經驗等不同面向切入,使與會者能獲得較完整的理解。再者,文藻外語學院教授陳立言發表的「技職院校實施生命教育課程之經驗與反省──以文藻外語學院為例」、東海大學教授蘇娉妍發表的「師資培育大學之生命教育課程的省思及主題建議」,以及大陸長春醫學高等專科學校主任趙丹妮發表的「大學生命教育的課程設計與教學實踐的探索──以長春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為例」等論文,則對生命教育在大學裡的實施內容有許多實務上的觀察與建議。

研討會最後,由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黃俊傑的專題演講「21世紀大學通識教育的新方向:生命教育的融入」壓軸,黃院長指出,近十餘年來,學校教育多注重「知」的教育,而對於「情」、「意」的教育較少注意。事實上,老師除了傳承專業知識外,更重要的是立志提昇學生的生命,和學生建立一種有機的、互為主體的關係,體認早期佛教經典《雜阿含經》所說:「如兩束蘆,互倚不倒」,就能和學生一起學習感恩和謙卑,體認教育是人類升沉的樞紐之真義。

相關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