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第十九屆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

第十九屆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於2023年10月14、15兩日假國立臺灣大學霖澤館國際會議廳舉辦。本屆會議主題為「多元文化中的靈性與修養」,兩日議程包含3場專題演講、8篇論文發表,和2場焦點論壇,由哲學、宗教、社會情緒素養等不同面向切入,探討靈性修養的內涵,以及在教學現場的應用。百餘位關心生命教育的學者專家齊聚一堂,交流研討,進行跨領域、跨科際、跨立場之對話。

教育部潘文忠部長於開幕式致詞時表示,我們目前身處在高科技發展及超高齡化的世代,生命教育可作為各級學校教育不可或缺的核心環節,培養人性修養,引導學生面對未來。從十二年國教課綱素養導向的推動,到112年啟動的大專生命教育教學社群與課程研發計畫,就是希望透過融入課程推動生命教育,讓擁有不同特質的孩子,在學習過程去察覺與思辨,進而發展自己的興趣及發現各種可能,成就每個孩子,並逐步建構具學校特色的生命教育課程推展模式,藉此讓生命教育能在校園扎根與深化推動。

專題演講3個場次分別由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特聘教授陸敬忠分享「靈性教化與整全生命——一種體系性詮釋學玄思」,以中西方哲學理論為基礎,融入靈性修養的操練與實踐,探討在生活中的應用與如何面對生命中的各種挑戰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輔導學系研究講座教授陳學志以「培養社會情緒素養,營造幸福快樂人生」為題,從社會情緒學習的重要性與內涵,分享各類教學模式、運用與國內的實施成效;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法鼓文理學院名譽教授釋惠敏分享「佛教修行體系之身心觀與緩和醫學之靈性定義」,透過佛教修行體系的觀點進行探討,並提出在緩和醫學中以佛教修行觀做為覺察性照顧的實務參考。

本屆會議共有8篇論文發表,分別從基督宗教、佛教、教育心理學、中國哲學、西洋哲學等不同觀點切入,進行研討。國立政治大學崔國瑜副教授發表〈第七世紀東方教父馬克希穆斯的情緒癒觀〉,探討基督宗教苦修理想「了無偏情」不僅是達成內在的平靜,更是一種愛的狀態,透過馬克希穆斯的情緒療癒觀亦可作為今日吾人思索生命教育時的知性資庫,豐富自身對於情緒療癒的理解。輔仁聖博敏神學院胡淑琴副教授發表〈試從〈全球教育契約〉反思臺灣生命教育中的靈性修養〉,以天主教〈全球教育契約〉內容的緣起和內容,並從整全論與關係性的人觀來探討、反思臺灣生命教育中的靈性修養,提出在不同面向的落實。靜宜大學高榮孝助理教授以〈從教宗方濟各的靈性思維反思生命教育的靈性修養〉則從教宗方濟各的思想出發,嘗試為生命教育在教學現場時如何讓學生感受靈性提出建議。

國立海洋大學王嘉陵教授發表〈從「止觀」論佛學的靜心修持與靈性教育〉,從止觀的靜心修持看待當前的靈性教育,提出開發心的覺知、練習當下的專注與投入,以及體驗並回歸生命本有的存在狀態等三點建議,作為未來靈性教育方向的參考。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蔡月娥副教授則以〈《六祖壇經》〈懺悔品〉心性修養理論與實踐〉為題,探究如何突破宗教信仰中關於儀式信仰等層次的限制,以展現普遍關懷人性、心性或所謂靈性修養的生命關懷。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林佑真副教授發表〈災疫時代青少年的生命經驗與調適方式及其對生命教育之啟發〉,探討青少年面對疫情時的反應與因應疫情逆境的保護因子,分析疫情下的生命教育內涵與實踐方式,並針對後疫情時代青少年的生命教育提出課程設計與教學之建議。高雄醫學大學戴碧燕兼任助理教授、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徐泰國專案教師合撰〈析論莊子〈至樂〉哲理對學生靈性修養的啟發與效益〉,從《莊子.至樂》教學設計出發,引導學生了解〈至樂〉意涵,透過問卷分析探尋〈至樂〉對學生的啟發和運用到靈性修養的歷程。國立師範大學鄭嘉齡博士生發表〈以齊克果的主體性自我探求靈性教育〉,認為人的靈性本質是主體生命開展的基石,透過教育詮釋學探究齊克果主體性思想中的自我概念,以及個人作為主體性自我在靈性教育上的意,藉以探討生命教育中的靈性內容。

焦點論壇(一)探討「靈性修養:是什麼?為何要?怎麼做?」,由輔仁大學蔡怡佳教授、國立政治大學崔國瑜副教授和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及靜宜大學蔡耀明兼任助理教授分別從生態靈性與文學詩歌的角度、基督宗教修道院傳統以及正念的觀點進行分享,為靈性修養的實踐提供多元面向的參考。焦點論壇(二)「靈性教育:推動上的實務挑戰與因應之道」則邀請國立羅東高中曾璧光校長(由胡敏華教師代表)、高雄市立大仁國中方靜慧校長、新竹縣竹北市中正國小蔡懷萱校長分以就其在校園推動生命教育的實務經驗進行交流分享。

兩日研討會透過跨學科的專業論述和教學現場的實務經驗進行研討,激發與會者豐富的回饋和反思提問,學者與聽眾互相交流,現場討論相當熱絡。第十九屆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就在大家熱烈的交流、互動和討論之中圓滿地落幕。

相關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