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第十七屆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

第十七屆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於2021年10月23-24兩日採線上方式辦理。透過網路傳播,跨越了時空限制,超過兩百位關心生命教育的學者、教師線上參與研討。本屆會議主題為「人生意義與幸福」,兩日議程共有1場專題演講、11篇論文發表和2場焦點論壇;邀請跨領域專家學者透過不同角度探究生命意義、終極關懷議題,會議子題包括苦難與生命意義、終極關懷與教學實踐、人生意義與幸福、終極關懷與人生哲學等。

教育部長潘文忠在開幕式致詞時表示,臺灣從民國 86年開始推動生命教育,各級學校透過校園深耕與推廣,發展出具特色的生命教育課程及活動,除了要感謝所有深耕生命教育學術研究的專家學者以及教育現場的夥伴們之外,更期盼經由本次研討會的交流分享,共同探討「人生的意義與幸福」。

10月23日上午由輔仁大學黎建球講座教授以「生命中的痛苦與死亡」為題進行專題講座。輔仁大學教授黎建球首先進行「生命中的痛苦與死亡」專題演講,討論立基於從中西方哲學對痛苦與死亡的定義,反思覺察自己身心靈狀況、個人生命力,以及對於生命的實踐行動。

論文發表的部份包含:中山醫學大學蕭宏恩教授發表〈墨家生死觀於今我身〉,以自身罹癌經驗探討墨家生死觀。中央大學哲學所譚宇權博士發表〈如何面對生命與正視死亡——以老子哲學為例〉,探討老子哲學如化面對生命、學習知足。下午場次的兩篇發表分別是香港救世軍田家炳學校陳志斌校長、呂美儀統籌、龍家浚主任發表的〈人生意義:香港一所基督教小學設計品德教育和生命教育課程的實踐經驗〉及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謝依樺博士生發表的〈高中生命教育終極關懷課程之規劃與實踐〉。兩篇結合生命教育素養內涵與實務經驗的分享,引發許多生命教育教師的共鳴和討論。

接著登場的是由本中心副主任王榮麟教授主持的焦點論壇,邀請彰化師範大學楊菁教授、南華大學謝君直教授、政治大學王華教授和本校羅名珍教授一同研討「如何面對死亡」。五位教授透過個人面對親友死亡的經驗、在教學現場的觀察,結合東、西方哲學的相關研究,帶領與會者一步、一步揭開「死亡」這個日常較少觸及的議題,探入面對死亡時人們內心各種深刻、細微的情緒、感觸,並激盪出面對死亡的各種思考。

10月24日的上午的論文發表環繞在「人生意義與幸福」主題。內容包括:本校楊植勝教授發表〈論休姆得自於品味的幸福〉、東吳大學張峰賓教授發表〈人生走勢假說與生命價值〉、成功大學萬胥亭教授發表〈「欲望/能力/德性」三層人性觀論人生之快樂、意義與價值〉以及法鼓文理學院蕭麗芬教授所發表〈「道」的實踐——從老莊思想談生命的意義與人生的幸福〉。下午場次則由臺北護理健康大學陳紹韻教授發表〈從《隱藏之泉》論人生苦難之意義〉、高雄師範大學吳宜蓉博士生發表〈「如何做自己」:自我技藝與無待——傅柯與莊子生命哲學之比較〉、中央大學楊雨青博士生發表〈荀子「化性起偽」視野下的「聖人」觀及其對現今高中生命教育的啟示〉發表人分別從東、西方哲學不同的觀點研討人生意義與幸福、或是提出各自的創新觀點,綜合座談對話內容精彩豐富又溫暖。

壓軸登場的是由中國文化大學傅皓政教授所主持的焦點論壇:「人生意義與幸福」,邀請臺北大學王冠生教授、中國文化大學陳佩君教授、政治大學蔡偉鼎教授進行交流,三位教授結合個人生命經歷、時事案例與哲學觀點的討論,引起線上學員熱烈的回應和討論。第十七屆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就在大家熱烈的交流、互動和討論中圓滿完成。

 

 

相關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