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第十六屆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

第十六屆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於2020年10月24-25日舉行。今年的會議主題為「人是什麼?我是誰?」,兩日議程共有3場專題演講、5篇論文發表和2場焦點論壇;邀請跨領域專家學者透過不同角度進行研討人觀。

本校周家蓓副校長指出生命教育是人學的探索,以哲學為基礎與不同學科進行對談。為期兩天的會議,透過專題演講、論文發表、焦點座談等形式,由認知科學、中西方哲學、文學、人工智慧等各種面向進行研討,期待藉此會議的研討,幫助大家對於「人是什麼?我是誰?」有更明確的認知。

教育部潘文忠部長則感謝所有深耕生命教育學術研究領域的學者專家,未來將運用現代科技,規劃多元生命教育特色主題,設計不同教育階段的生命教育體驗。潘部長指出教育不只培育人才,更是要先能「成人」,而生命教育即是各教育階段的重要議題。

本屆研討會共安排3場專題講座。10月24日上午由考試院長黃榮村教授以「何時會冒出『我』來,我是誰?——認知科學的研究觀點」為題進行專題講座。黃院長首先從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切入,指出透過懷疑、思考,理解「我」的存在,接著由認知科學的研究觀點,帶大家思考關於「我是誰、自由意志、人的意識」等課題。接續專題座談則邀請到本校心理學系梁庚辰特聘教授以「腦內乾坤與生命傳承」為題發表專題演講。梁教授說明腦與心智互為因果,社會氛圍與文化傳統可透過塑造腦部結構與功能影響一個人的心智內涵與行事法則;各後天環境因素有可能藉助種種表觀基因運作機制影響先天遺傳的表現而達到心智與行為特質代代傳承之目的。10/25上午由專題演講揭開序幕。主講人是淡江大學中文學系曾昭旭榮譽教授分享「從自由與愛說人之所以為人」。曾教授的演講說明人在基本需求滿足後,人之所以為人的課題才開始,而自由與愛即此課題的兩大要素。愛是自我存在更充分的證明,但也是自我存在更嚴厲的考驗,通過考驗也是自我實現的過程。

論文發表的部份包含:臺北大學中文系蔡月娥副教授發表〈《西遊記》之人格寄寓〉,探討《西遊記》如何以奇幻角色象徵人性欲望,寄寓人格特性,展現生命的意義。臺東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王蕙瑄助理教授發表〈『我是誰?』試析兒童文學作品中的自我探究與追尋——以迪士尼動畫《海洋奇緣》及《冰雪奇緣》為例〉,以廣受歡迎的迪士尼動畫電影探討「內在呼喚的回應」、「自我價值的定位」、「自我實現 他人實現人生」的課題。輔仁大學品牌與時尚經營管理學程何佳瑞副教授發表〈從呂格爾的自我詮釋學探索人存有的倫理本源〉,指出藉由呂格爾的倫理思想,要培養一種深根的倫理實踐能力,讓受教者足以應對生活中各種變化和難題,就不能忽視人性中的倫理根源。中央大學哲學所劉林謙博士生發表〈謝勒論情感生活中的人之圖像〉,藉人的情感現象之剖析,恢復近代對於人類的愛所忽視的精神性人格,並以人格愛面對近代怨恨情感問題,呈現情感生活中人之圖像的本質與內涵。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暨社會學研究所林宗德副教授與清華大學哲學所陳登祥碩士生共同發表〈照護機器人的倫理思考〉,探討當前機器人的倫理學問題情境,並說明照護機器人倫理的義務論、原則主義、能力取徑及照護倫理等。各篇發表,從文學、哲學、應用倫理等不同面向來探索人觀。

10月24日的焦點論壇「人觀」由臺灣大學哲學系王榮麟副教授主持,清華大學哲學所趙之振副教授、政治大學哲學系王華副教授、中山大學哲學所越建東教授三位學者進行交流與對話,分別由「人工智慧、情感與自我意識」、「人可以是什麼?——倫理學中的一些反思」、「佛教的觀點」等面向進行研討。10月25日的焦點論壇「實驗教育中的人觀」由政治大學馮朝霖教授主持,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暨師資培育中心許宏儒副教授、國家教育研究院課程暨 教學研究中心李文富副研究員、宜蘭慈心華德福教育實驗高中謝易霖老師三位專家進行與談,探討佛賀內(C. Freinet)、全人實驗學校、華德福教育的人觀。

兩日研討會從不同角度切入,探索人學議題,兼具理論基礎與應用實務,演講、發表後均安排座談時間,現場與會者踴躍提出疑問、意見與學者充份交流研討,內容精彩豐富,會議在現場熱烈的參與、反饋中圓滿完成。

相關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