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資訊|《生命教育研究》

  • 本刊獲EBSCOProQuest國際資料庫收錄
  • 2017、2019臺灣人社期刊評比通過

〈主編的話〉             

       死亡對死者而言是惡嗎?它造成死者什麼損失?如果未被經驗到的惡並不是惡,而人死時已不復經驗,那麼死亡對死者而言還能是惡嗎?本期刊出的第一篇論文由傅皓政教授撰著,題為「死亡剝奪說與對稱論證」。根據死亡剝奪說,雖然人死之後不再有任何經驗知覺,但死亡對死者而言仍然是不好的,因為死亡讓死者失去假如繼續存活可能會獲得的快樂經驗。死亡剝奪說似乎可以說明為什麼對死者而言,死亡是一件惡事。然而,根據對稱論證,不管生前或死後,人都同樣是不存在的狀態,如果人們對於出生前的不存在狀態不認為是損失,那麼也不應該認為死後的不存在狀態是損失。既然人們並不認為出生前的不存在狀態是損失,依據對稱論證,人們也不應該認為死亡是損失。死亡剝奪說的主張者因此面臨了對稱論證的挑戰。傅教授的論文設法論證人們對於生前與死後所持有的不對稱態度是合理的,藉此化解對稱論證對於死亡剝奪說的質疑。

      本期刊出的第二篇論文題為「Noddings的關懷倫理學與護理實務」,作者是李美秀教授。護理並不只是協助病人,使其獲得適當治療,以發揮照護功能的工作而已。誠如李教授所言:「關懷才是護理的核心,沒有關懷的護理只是徒具形式的照護行為。」在關懷中,護理人員與病人之間建立、維繫的照護關係,毋寧更是護理價值之所在。在本篇論文中,李教授主張護理的意義可以透過Noddings之關懷倫理學的詮釋而獲得適當的理解。身為關懷者的護理人員,會在臨床的具體情境脈絡中維持對於病人(被關懷者)的敏感性、接受性與責任性,關懷不僅能夠促成與病人同感的護病關係,其價值感也能激起護理人員的照護動力。最後,對於Noddings關懷倫理學面臨的可能疑慮,李教授也設法予以回應。

      第三篇論文是由鄭喜恆教授撰寫的「聖雅各之路獨行朝聖客的存活模式——達成心靈、身體與大自然的和解」。朝聖一向被認為是極具宗教意義的活動,是透過自我與神聖超越者的相遇而在靈性上獲得成長的修煉旅程。在本篇論文中,鄭教授以聖雅各之路獨行朝聖客作為研究案例,並透過學者Rufin對於自己在旅途中身心變化的描述,探討聖雅各之路獨行朝聖客在身心上所經歷的各個體驗階段。為了凸顯朝聖之旅的特點,鄭教授對比其他類型的旅行,並區分朝聖客與典型觀光客在存活模式上的差異。鄭教授也分別從習慣的生活世界、對身體的態度、對未來的籌劃、來自他人的影響四個方面探討朝聖者與居家者在存活模式上的差異。最後,依據Rufin的親身體驗描述,鄭教授分析並說明朝聖客歷經的五個階段:神采飛揚、身心困頓、沈淪谷底卻意外復甦重生、宗教層面、喜迎終點。鄭教授認為,Rufin的身心體驗與高峰經驗乃是在於「心靈、身體與大自然的和解」。

      本期刊出的第四篇論文題為「由跨文化觀點探討靈性教育」,作者是釋聖因。靈性教育不僅有助於學生培養自覺以及覺他的能力,也有助於學生達成人格統整,善度有意義的人生。在我國的十二年國民教育中,靈性修養乃是生命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之一。然而,如同釋聖因指出的,靈性是否能教,以及怎麼教,對許多教師而言仍然是一大挑戰。在本篇論文中,釋聖因分別從三方面的觀點探討靈性教育的理論與實踐:首先是靈性進到教育體系中的發展歷史,其次是靈性與全人健康幸福的關聯,第三是教學現場的靈性課程。釋聖因也以兩個案例研究,分別是澳洲以及愛爾蘭的靈性教育,作為檢視我國靈性教育的對比參照以及補充。在引進跨文化的觀點以探究靈性教育時,作者期望本文將有助於學生達成靈性上的健康幸福。     

本期收錄文稿

  • 死亡剝奪說與對稱論證 / 傅皓政 / 摘要
  • Noddings的關懷倫理學與護理實務 / 李美秀 /摘要
  • 聖雅各之路獨行朝聖客的存活模式——達成心靈、身體與大自然的和解 / 鄭喜恒 /摘要
  • 由跨文化觀點探討靈性教育(英文稿) / 釋聖因  / 摘要

購買/訂閱方式: